<p id="19vsz"><strong id="19vsz"><xmp id="19vsz"></xmp></strong></p>
    1. <td id="19vsz"><option id="19vsz"></option></td><pre id="19vsz"></pre>
      <table id="19vsz"><noscript id="19vsz"></noscript></table>
        <p id="19vsz"><strong id="19vsz"></strong></p>

        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中心>媒體報道>詳細內容

        南方日報:清清一江水 濃濃兩地情

        發布時間:2019年12月20日 瀏覽次數:

        澳門三面環海,地表水資源匱乏,98%以上的生活用水源自西江,經由珠海輸入澳門。1959年,位于珠海灣仔的竹仙洞水庫開工建設,開啟了珠海對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今對澳供水已走過了一甲子。

        60年來,廣東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部署,始終把做好對澳供水工作作為重大使命,全力保障;60年來,對澳供水工程建設面臨多次挑戰,不斷建設發展完善,有力保障了對澳供水始終清流如許;60年來,有記載的珠海對澳供水總量已超過22億立方米,未發生過一起供水安全突發事件;60年來,粵澳兩地供水合作更加緊密,信息溝通更加順暢,兩地人民“同飲一江水”的情誼更加深厚。

        對澳供水60年初心不改

        10月17日上午10時30分,隨著通水閘開啟,汩汩清泉從澳門出水口噴涌而出——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以下簡稱“第四管”)正式通水,珠海對澳門供水能力從50萬立方米/天提高至70萬立方米/天。

        第四管起點位于廣昌泵站新址,向南穿過橫琴,直接到達澳門路氹地區。

        “第四管建成后,珠海對澳原水系統形成環狀,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格局更合理,供水更安全?!敝楹K丶瘓F總工程師劉萬里介紹,珠海原有的三條對澳供水管道均是從拱北到澳門半島,但隨著澳門離島日益繁華,供水需求急劇增長,原有的掛橋管道難以擴容,運行風險也高,于是第四管的建設就提上了日程。

        國家對澳門的用水需求一直非常重視。1959年,因為咸潮致澳門面臨嚴重水困,澳門社會知名人士何賢、馬萬祺等聯名向廣東省政府請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和關懷下,珠海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于當年開工建設,并組建了珠海對澳供水管理處。次年,兩座水庫先后竣工,澳門同胞終于喝上了優質淡水。一度游曳于珠澳之間的“水艇”,和走街串巷售水的“擔水妹”,也都退出了歷史舞臺。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珠海又興建了夏灣加壓站和前山河南沙灣泵站,將香洲大鏡山水庫和前山河水抽至夏灣再加壓輸送至澳門,每日供水約4萬立方米。隨著城市與經濟的發展,1989年興建的珠海西江磨刀門供水系統工程二期工程完工,日供水能力達45萬立方米,珠澳人民喝上了西江干流的好水,水量大、水質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滿足了兩地的用水需求。

        隨著2006年珠海應急供水工程、2008年對澳第三條水源管工程、2011年竹銀水源工程等一批供水基礎設施工程的陸續建成,珠海對澳門供水保障率日益提高。

        為進一步提高供水保障,供水基礎設施還在不斷完善,如正在建設中的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俗稱珠海的“西水東調二期工程”。建成后將使珠海東西部原水輸送能力從現在的100萬立方米/天,提升到200萬立方米/天,同時雙管道運行也將大大降低風險。

        在歲月的長河里,面對珠澳兩地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珠海水控集團逐步推進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江水為主、水庫為輔、江庫連通、庫庫連通、統一調度”的珠澳一體化供水大格局。

        據統計,自1985年珠海經濟特區對澳供水有限公司與澳門自來水公司正式簽訂供水協議,珠海對澳門供水總量已超過22億立方米,2018年全年對澳門年供水量首次超過了1億立方米。

        共抗咸潮珠澳攜手面向未來

        咸潮,曾經對于不少珠澳街坊來說,都是難以抹去的苦澀記憶。近年來,咸潮每年如期而至,但珠澳居民并沒有感覺。

        “‘咸潮’作為一種天然水文現象是不可能消失的,只是我們通過各種手段把它對市民用水的影響降到最低,市民感受不到了?!敝楹K丶瘓F供水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珠海經濟特區對澳門供水公司總經理王杭州介紹,“可以說,珠澳供水事業發展史,也是一部對抗咸潮的抗爭史?!?/p>

        從2003年開始,珠海和澳門頻受咸潮影響。到了2004年至2005年的冬春之交,咸潮形式已經尤其嚴峻。據珠海市水務局原副局長鐘惠明回憶,當時水閘外的河水,咸度有時超過7000度,珠海供水人急得跺腳,實在是束手無策。

        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協調下,一項史無前例的“千里調水”在2015年1月正式啟動:貴州天生橋一級水電站開閘放水,8.5億的水量,歷經1300多公里奔騰而下,為珠海送來了5-7天的窗口期。當年搶抽的2000多萬立方米“救命水”,讓珠澳居民安然度過了那年春節的“水荒”。鐘惠明回憶當時的情形難掩激動:“沿途有那么多水閘,那么多地方需要用水,某個水閘只要一打開,就可能把水引走?!?/p>

        親歷了“千里調水”的珠江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主任何治波介紹,“千里調水”屬于應急,自2006年以后開始主動應對咸潮、統籌兼顧地調度,發展到現在則是成熟地全面主動開展流域調度。

        2006年,保障珠澳供水的安全規劃獲得了國務院批準,平崗—廣昌應急配套工程開工建設,并且當年年底就建成通水了,把取水口上移了20多公里,大幅提升了供水的保證率。

        “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們就是完成了?!卑拈T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關小冰感嘆:“珠海供水人的斗志真是非常強烈,決心是那么堅定,他們就是一定要解決咸潮問題!”

        單單只是取水口上移還不夠,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喝水難的問題,珠海興建了竹銀水源工程,繼續把取水口上移,并把自家的“水缸”做大了,竹銀水源工程包含竹銀水庫、月坑水庫,總庫容4333萬立方米。

        “竹銀工程做好以后,我們真的再也沒喝過咸水,它的庫容足夠我們澳門人用上半年了?!标P小冰打趣地說。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國家和廣東省都給予了竹銀水源工程一定的資金支持,澳門特區政府還以預付水費的形式給予4.5億元資金支持建設,占工程總投資的近五成。

        珠澳供水的合作,也因為共抗咸潮而愈發緊密。60年的供水歷程中,珠海與澳門不斷磨合,互相信任,以各種方式開展合作。例如剛剛通水的第四管,再次創新了合作方式:澳門全額出資,珠海負責建設。

        “我們盡自己所能保障澳門供水安全,澳門也能夠在他們現有的條件下提供支持?!?em>珠海水務局供水科相關負責人說,珠海與澳門攜手合作,雙方都受益。

        曾負責過澳門供水項目的澳門特區政府顧問安棟樑說:“珠澳雙方只有一起合作,才能有效長遠地保障兩地的供水安全?!苯衲?月,他重游了珠海對澳供水的橋頭堡——竹仙洞水庫、參觀了竹銀水源工程等供水設施,他向珠海供水人豎起了大拇指:“珠海能滿足澳門的原水需求,對于澳門未來的供水安全,我一點兒擔心都沒有!”

        相關

        水資源精細化管理走在行業前列

        從1959年到2019年,60年相濡以沫,清清一江水,釀出了深深珠澳情。60年攜手奮進,珠海水控集團在為澳門源源不斷地送去生命源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打磨著自身,形成了珠澳一體化的供水大格局,對水資源的精細化管理、調度和保護能力走在了行業前列。

        今年9月,在珠海水控集團的承辦下,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論壇暨第十三屆深港珠澳供水界學術交流會日前在珠海舉行,大灣區11城的水務單位齊聚珠海,達成一致,未來將在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水務建設、水質監測、應急救援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珠海與澳門的供水合作成為典范,隨著大灣區時代開啟,珠澳供水人攜手走向更高更大的舞臺,“做強澳珠一極”堅實的步伐。


        終審:超管人員
        【打印正文】
        无码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p id="19vsz"><strong id="19vsz"><xmp id="19vsz"></xmp></strong></p>
        1. <td id="19vsz"><option id="19vsz"></option></td><pre id="19vsz"></pre>
          <table id="19vsz"><noscript id="19vsz"></noscript></table>
            <p id="19vsz"><strong id="19vsz"></strong></p>